桃花坞

打破玻璃盔甲

杂谈:《幸福的拉扎罗》——以神性切入看人性

《幸福的拉扎罗》是一部将探究“奴性”与“神性”作为核心议题的影片,可以依稀看出一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。尽管全片并不属于强情节叙事,却把各种隐喻与象征运用到了极致。

奴性主要体现在,由于外界信息闭塞,村民们并不知道农奴制已经消亡了几百年,甚至依然经受农奴主的剥削。影片构建出一个极为特殊的密闭空间,农奴主日复一日地剥削着一无所知的村民,只有当某个事件引发外界的警察介入打破了悬在钢丝线上的平衡,村民才得以被解放出来。


另一方面,村民们日复一日把自己的不满倾泄报复在“食物链最底端”的拉扎罗身上,背后也有奴性的深层动机作祟。因为长久以来,他们接受的只有压迫-被压迫这样一种阶级逻辑,只有在欺负更弱势的拉扎罗时,才能获得一种“上位者”的错觉。

从这个意义上说,影片“底层再现”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半。


再者,影片透过拉扎罗的线性叙事视角,对“神性”展开探讨:当彻底的“神性”被放置在最底层,是否还能不受“污染”?


拉扎罗无疑是影视中最理想化的角色,这类型的角色普遍功用在于反映出一个现实社会的横切面,使得主题传达的象征意义能够力透纸背。相比于有血有肉的小人物,拉扎罗其实更像是一个浓缩了众多符号(容颜不老、对外界的恶意无感、牧羊人、无父母)的宗教寓言,目之所及只有世上的善意和幸福。熟悉宗教神话的观者,会更容易领会到拉扎罗背后影射的人物。


他“复活”后在城市的贫民区与老友们庆祝重逢的那一夜聚会中,当年的村民已经长大老去,唯有拉扎罗丝毫未变,灯光亮起,众人仿佛一瞬间回到了从前的青春日子,这样短暂的集体幻觉是拉扎罗的到来所赐予的。而当拉扎罗在银行被误认为劫匪遭遇毒打后,他也只是化身为一匹狼独自逆着车流,仓皇逃离了都市。


一系列情节显示出,拉扎罗除了“神性”,其实还被赋予了意大利底层平民一种天然的,易损的“痴气”,然而拉扎罗最理想的一点在于,无论受到多少恶意,他永远以一种平等的、善意的态度对待各个阶层的人。


放在现代社会来看,拉扎罗无异于我们最不想成为的“老好人”,在自私、作恶横行的村子里,拉扎罗遭遇压迫而不自知,最终这样的好人也只好孤身逃离城市。


但或许是影片呈现的形象过于美好,观众无法苛责纯粹如天神降世的拉扎罗,甚至会为他的不幸流泪,过渡到通过他的视角,去反思人性、移民、阶级、田园与现代等多个议题。以神性切入看人性,从这个意义上说,影片的象征层面算是构建得非常成功了。尽管成为不了拉扎罗,但至少可以不让自己变成作恶之人。

(8.6分 2018年高分外语电影)

评论

热度(49)
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